哲學家的思維讓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思考其背後的原因——我爲何要去旅行呢?Cohen(1979)在他的論文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中將旅行者的不同目的大體化爲了五類。
- The Recreational Mode
- The Diversionary Mode
- The Experiential Mode
- The Experiential Mode
- The Existential Mode
The recreational mode非常容易理解,即travelling for pleasure。這也是mass tourism的主要目的。這類的旅行是休閑的,懶散的。不過這個概念下,旅行仍是圍繞自己文化核心展開的。
The diversionary mode,一個地方呆久了,想換換環境。城市人到郊外,現代人去古跡,東方人去西方,富人遊覽貧民窟都屬於此類。在這個意義上,娛樂的目的就不是第一需求了,更多的是逃避原來所在的枯燥無意義的routine life。
之前談到的兩種都是脫離“意義”這個概念的,後三種則是圍繞“意義”的遞進關係。
The experiential mode, 如果前一種狀態對於alienation還是自發的,在這個階段便是自覺地的了,於是旅行者開始通過旅行探尋“意義”。然而這只是萌芽期的試驗性的探索。MacCannel認爲這是這是現代旅游的探索真實性的宗教意義上的一層屬性。但是這個層級上的authentic仍然是虛假的,它是staged authentic。如果要繼續探索這個authentic就要進入到下一階段。
The experiential mode,到了這個階段對於authentic的追求不再是盲目的摸索。這個群體完全脫離了他們本身的精神文化去尋求並體驗一種新的替代性的生活方式。
The existential mode, 在對於alternative life mode的engage程度要更加深入。從體驗變成了自己本身的lifestyle,從seeker轉變爲真正的踐行者。
知道自己的mode,然後才能知道如何規劃自己的目的地、時間、行程、找到合適的同行者。前面提到的5類旅行體驗的提出很早,旅行的目的不僅僅只有5種,還有爲了social status,cultural capital這樣的目的旅游的,這一類在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下人數也很多。大家出去玩的時候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如何拍出更好的相片,然後好post在Facebook或Instagram這樣的平臺上。
知道自己想得到什麽,然後再去追求,這樣要有目的地的多。
如果只是休閑爲目的,時間不要安排得那麽緊,讓自己舒服一些。挑選舒服一些的住所,品嘗美食,購物,欣賞漂亮的風光。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旅行的内容,美食,冒險,購物,拍照。避免那些沉重的、枯燥的、負面的,一切可能讓自己心情不愉快的事情。
如果想調劑一下枯燥的生活,換點新鮮的。那看看自己對什麽乏味了,是污濁的空氣,一成不變的城市街道,陸地,文化……對什麽乏味了,就更換點新的。通過物理的位移,用新鮮的空氣更換污濁的空氣,看看其他城市的街景與建築,去郵輪上體驗海上飄蕩的生活,去異國他鄉感受完全不同的文化。逃避escape原來所處的環境為先,娛樂不再是第一目的。
若想更好的脫離,從被動到主動,從逃離到探尋。你可以試著去接觸另一個地方更真實的一面。願意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瞭解一個地方,去瞭解一個地方的歷史,體驗當地人的生活,試著去理解另一種區別於自己的文化。這種體驗將包含好的與壞的。
如果還不滿足,希望更真實的什麽,不在流於表面,去挖掘被呈現給游客的那些所謂的“真實”。希望能真正進入與體驗。比如去農場做volunteer,比如去hippie community待上几個星期甚至幾個月。
然後你也許發現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你希望成爲他們中的一個,變成native。就像很多追尋paradise和spiritual life的人最終扎根于大理,開個酒吧或客棧遠離大城市的喧囂與污濁。
Reference
Cohen, E. (1979). 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 Sociology, 13(2), 17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