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道|碥道|青石道

人工修建古蜀道的主要類型除了棧道外,還有(石)碥道和青石道。

棧道的修建要挑選陡峭的崖壁鑿出石洞,向外用木結構搭建結構並鋪設木板而成。棧道的形制多樣,(详见视频)。

米倉山古棧道 圖片來自互聯網

郭荣章(1988)歸納了6鍾棧閣的結構:

( 一) 标准式栈道分布于褒谷口和石门南半华里处以及石门近侧三处):以长约6 米, 径约4 0厘米的方形横木插入壁孔中, 再以园形立柱一至三根立于其对应的柱孔中, 作为此横木的支撑, 即如诸葛亮所述: “ 其阁梁一头入山腹, 其一头立往于水中” 。

( 二) 斜坡搭架式(见于石门南老虎口地段):在呈斜坡的崖面上, 但见高低相间的许多底孔, 而无壁孔, 度其原貌, 当是以不同高度的立柱置于底孔之中, 使柱顶在同一水平线上, 顶端以横木衔接, 再于各横木间覆以木板。

( 三) 凹槽式:在石门南老虎口之北侧, 有一低矮山咀, 当中有凹槽,宽3 .23 一3.95 米, 底部距水面8 . 5 米, 槽之东壁临河, 高1. 42米, 西壁傍山, 高4.5 米。棧道道与此槽相连。在石门北面也有类似凹槽一段, 南北贯通。

(其他) 另有斜撑式( 磨乔湾村西河对岸)、“ 千梁无住式”( 孔雀台、石湮子、李家庄) 和立柱与斜撑
相间式( 武关弊、江西营、韩树沟) 三种类。

關於如何在陡峭堅硬的石英巖壁(魏学峰,1989)上開鑿整齊、大量的方形石孔,徵多少人,用何種工具,花費多長時間用何種技法,我們可以再歷代留下的石碑以及地方誌的記錄上尋找。

在漢代的一個碑文上有着詳細的記述。“永平六年,载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余道…始作桥格(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九年四月成就。”(高文,1985, p.8)平均下來每人每年修建約3.4米棧道,按照每個石孔的間隔1.5m到2m,只能鑿出兩個孔。(党瑜,1997) 根據宋至元和年間李虞清自請修白水道這段記載,修建棧道集合當地軍民,“伐木烧石,取高垫低,凿崖打孔,整修栈道”,當時的白水路工程于1055年春開始到年底就全面竣工,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原设有河池、青泥、长举三处驿站),新修白水道全长51华里有余,沿途修栈道阁道2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3间,些許解答了我的疑惑。(侯安银,2015)可見修路蜀道開闢之艱鉅。

關於蜀道逐漸從棧道轉爲碥道的原因(石可儿,2015):

…栈道通行不易,修筑困难,加之木质结构易被洪水冲毁和人为破坏,耐久性较差,所以自唐朝以后,栈道逐渐被“碥道”所取代。“碥道”是在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用铲凿下来的石块在路侧崖边砌成石墙,内填土石加宽道路。由于建设碥道要寻找有坡度的山崖,需绕山取途,并且要随坡上下、削崖、砌岸、铺石、填土以成碥道。所以碥道不像栈道那样平直近捷,里程要长,坡度增加,但比栈道经久耐用、安全,且维修省工。从清朝以后,随着火药的大量使用,碥道施工更加方便,因此栈道基本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米仓道阎王碥栈道 通江县文物局(华西都市报

青石道如涼山鋪攔馬牆的道路(見下圖)。

Reference

[1] 侯安银(2015-11-04)宋代李虞卿新修白水路.略阳县政协
[2]石可儿(2015-11-16)略阳江镇古栈道遗迹.略阳县政协br>[3]高文. (1985). 漢碑集釋. 河南大學.
[4]高文. (1985). 漢碑集釋. 河南大學.
[5]党瑜. (1997). 褒斜道的开发, 变化和历史作用. 唐都学刊4.
[6]魏学峰. (1989). 一条典型的文化带——褒斜道研究. 文史杂志, (1), 36-37.
[7]郭荣章. (1988). 论古褒斜道上栈阁的分布, 形制及邮驿等建筑设施. 文博, (5), 39-46.

en_GBEnglish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