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與連雲棧道

褒斜道(旧称)是秦汉魏晋时关中通往汉中的主要交通线,北起今眉县的斜峪关口,溯斜河南上秦岭北坡,在“五里坡”(今太白县境)离开斜谷,到褒水发源地后,顺褒水南下,穿山攀壁,出褒城进入汉中盆地,从勉县西南行,汇金牛道。

褒斜道的开通是在商周之际周人崛起的过程中完成的,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有記載:“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保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张豫西,2011)。而東晉《華陽國志》中亦有記載蜀地統領杜宇統治時期“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可以推測當時蜀國可能通過褒斜道與在關中的周有了聯繫。褒斜道在戰亂中屢屢別破壞,火燒木質的棧道可以輕易斷絕秦蜀兩地的通路,阻止軍隊的南下或北上的通路。褒斜道在歷朝都有改修的記錄。其中褒谷口石門的打通在漢光武年間,避免了行人迂迴攀越石門西側的七盤山。而北魏時期爲漢中歸附北魏(DC504)爲重通南北,打通連雲棧道。(郭荣章,1986)

當時褒斜道因東漢三國時期戰火下損壞嚴重(郭荣章,1986),雖然繞道故道距離稍遠,但因維護棧道的成本極高(見我的另一篇文章『棧道|碥道|青石道』),只要能達到接通南北的目的,重修距離較短的肯定是更優選擇(從石門到鳳州˂從石門到梅縣)。

沿線景點(由南至北):

  1. 石門棧道 從石門一直到姜窩子屬於褒谷下游,原棧道密佈。中上游因地形、也因長期廢弛,棧孔的數量少且保存狀態差。歷史上文人墨客在此地留下墨寶,以摩崖石刻形式留在褒谷的巖壁上。但因石門水庫的興建,包括石門在內所有遺蹟被水淹沒。崖刻被切割後收藏在漢中的博物館鍾。現有的石門景區是近年來修的仿古建築。
  2. 青峯峽 (太白縣)佛教聖地
  3. 药王谷(太白縣)

遊玩方式,骑行或自駕:自駕建议从北至南骑。從眉縣出發到太白縣爲上坡,之後沿S210之後一路下坡,兩天的行程。中途有隧道,需自备头灯。(參考『騎車遊中國最美線路』)

魏晉南北朝百年南北隔絕,隋唐後的褒斜道官道棄臘魚潭(今姜窩子)以北段(褒水中上游段),折西北連雲驛道至鳳州匯入故道(陳倉道)。根據党瑜(1997)的研究,新的褒斜道与原道相比,路面更加开阔平坦,沿途居住人口较多,供補給休憩的驛站和村鎮也更密集(見地圖),成为隋、唐、元、明、清各代的主要官驿大道。

沿途景點:

  1. 留壩老街(留壩縣城)清代
  2. 紫柏山張良廟(留壩縣,連雲棧道南側)紫柏山特有的天坑及山顶上的草坦,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坦群落
  3. 留鳳關
  4. 三岔驛
  5. 心红峡 有“云栈第一佳处”之稱
  6. 鳳嶺(鳳縣鎮以南15公里) 南天門(連雲棧道最高峯)  烂泥池(凤岭南麓的古栈道上)
  7. 烟囱沟 鳳縣八景之一“南齊霽雪”
  8. 南齊山(鳳縣鎮以南5公里)鳳縣八景之一“南齊霽雪”

沿途除了保留了原来的棧道、碥道、清代鋪設的石板路外,還有很多摩崖石刻與碑刻等。從心紅峽到鳳縣的棧道沒有辦法在地圖找到並標出,但根據網上找到的一些遊記,山上是可行的。關於沿途景觀、名勝等在翟天行的文章裏有詳細記述,有興趣可以仔細閱讀。

徒步路線: 可以嘗試從心紅峽到鳳縣的路線

騎行路線:?未找到有人尝试这条道路的骑行,但应该是可行的。

Reference

翟天行(2012)连云栈道漫记.宝鸡市文史网
凤县政协(2011)鳳州八景.鳳縣政協網
党瑜. (1997). 褒斜道的开发, 变化和历史作用. 唐都学刊4.
郭荣章. (1986). 褒斜道改道至回车考辨. 文博, (6), 56-59.

Back 蜀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_GBEnglish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