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五臺山

五臺山與文殊道場

在佛教未傳入漢土前(佛教于【東】漢明帝時傳入我國),五臺山的名字嫌少有人耳聞。五臺間沒有道路相連結,山上人跡罕至,却為道家的“洞天福地”。西晉時雁門郡葰人縣百餘家因躲避戰亂移居此山,見此处紫氣环绕,是神仙方士的居所,所以当时五臺山被称为“紫府”。

后五臺山又有五峰山(初见于【北魏】DC520-525)五臺山(初见于【北齊】DC564)、清涼山(初见于【唐】DC622,先有佛經中清涼山之名,后清涼山的名字才與五臺山的地理位置畫上等號)等多個名字。

五臺山至少在唐德宗時期已被官方(澄觀國師)認定是文殊的道場。其根據的是幾部從天竺傳來的佛經上的記載:《大方广佛華嚴經》说文殊住在东北方的清凉山上;《文殊法利寶藏陀羅尼經》有一段記述:“我滅度后與此瞻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間有山號為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衆生于中說法。”後人結合這“清涼”、“五頂”兩方面特徵——“清涼”則地勢高,氣候寒冷,“五頂”則有五座山峰,再加上“大振那”、“東北方”的地理指向,經過走訪、考察,最後將文殊道場定在了如今的五臺山。但實際上這個推測是否靠譜也不好説,因爲以上特徵其實指向非常不明確,中國境内,清涼且地勢有五峰的地方應該有很多,況且如今的五臺山的五座臺,南臺的位置相對中東北西要遠很多,五臺連起來也沒有如五瓣蓮花那樣有特殊意義且規整的形狀。

五臺山地形地貌以及氣候

五台山位於黃土高原上的山西省東北部。山西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受東西山脈和境內地形的影響,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而五台山區,又受東北西南走向的東、西、中三支山脈和其內山地、丘陵、盆地、河川等地形的影響,又形成了由北向南的三種氣候,即嚴寒區、溫涼區和溫和區。嚴寒區主要指五台之內,溫涼區為五台縣城附近,溫和區為滹沱河的南北兩岸。

据《清涼山志》載:“自古相传,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渡,国(明)初尚然”。明清因爲政治首府北遷,人口增加,五臺山上的植被被大量砍伐,到了明朝中晚期五臺山的生態已經破壞嚴重,致使當地的極端氣候頻發。据記載,明代時,五臺山一帶經年無雨的大旱頻發。儘管當時的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保育的措施,但是無法改變大勢。五臺山的生態的破壞在清、民國時期愈演愈烈。現代五臺山的旅游開發、修路以及周遭地區煤礦的開采造成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由於植被的破壞造成當地水資源分佈的變化,這使得恢復生態的進程步履維艱。

五台山游览地图

朝臺

五台山朝臺分為大朝臺和小朝臺。大朝臺指朝拜五頂上的文殊廟,小朝臺指單去黛螺頂朝拜。

大朝臺一可以徒步完成,二可以在景區做旅游車,旅游車在黛螺頂底下買票,最早發車7:00,這個點除了冬天大概是看不到日出的。同時冬天只發東台的車。北臺被譽爲華北屋脊(比周圍衆山都要高出上百米,再加上五臺山不像南方那麽潮濕,少雲霧,且空氣質量好),登上北臺,能體驗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如果想登山望遠的人士可以從楓林禪寺翻越几座山登北臺(上爬近1000m)或从北門牌坊向西爬近600m(高處不勝寒,記得多加衣)。

小朝臺(黛螺頂)可以爬上去,樓梯陡且連貫,因此沒什麽鍛煉的可以留個1小時上行。如果懶得爬,可以直接坐纜車上去。如果想一步一拜,那就留上2個小時吧。登上黛螺頂可以向西、被方向遠眺西臺,中臺,北臺,向下俯視台懷鎮。

五台山大朝臺| 人生终究需要一场触及灵魂的徒步 – 旅游达人·周小猫的文章 – 知乎

五台山朝臺旅行社路線:國內台灣

寺廟遊覽

台內以【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相寺】(被合稱爲五臺山五大禪寺)等五大禪寺最為有名。

世界文化遺產的九座寺廟

1、殊像寺:文殊菩萨祖庭,有最大的台怀镇最大的文殊殿,也是台怀镇唯一一个共有文殊眷属的大殿。
2、五爷庙:也称万佛阁,是中国香火最旺的寺院。
3、显通寺:青庙领袖寺院,内有金殿万佛绕文殊,无梁殿等建筑。
4、菩萨顶:黄庙领袖,乾隆、康熙行宫寺院。
5、塔院寺:大白塔所在寺院。
6、圆照寺:戒律第一寺院。
7、广宗寺:有著名铜瓦殿。
8、罗睺寺:花开见佛奇观寺院。
9、广仁寺:十方堂

其他寺庙:

五台上的寺廟:中台演教寺北台灵应寺西台法雷寺东台望海寺; 南台普济寺

相关门户网站连接:

五台山游客服务服务中心认识中国:清凉圣境五台山五台山佛教协会五台山频道

其他攻略:

五台山旅游的吃住行:哪些寺廟提供住宿

其他背景知識

推薦閲讀:崔正森的五臺山研究系列書籍:《五臺山佛教史》、《五臺山寺廟》等

五台山佛教历史概述;北魏:山西五台山佛教的兴始;五台山文化之形神合一 ——以肖黎民文殊智慧现代研究为例中国佛教宗派形态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中印佛学源流略讲五台山佛教宗派简介五台山曹洞宗 ——从五台山“曹洞宗派之图”石塔谈起五台山的文殊信仰五台山:一部活生生的中国佛教史五台山佛教史 四次灭佛的因与果五台山佛教历史渊源诸宗竞秀汉藏并存

參考文獻

王国棉. (2019). 生态文明视域下五台山环境变迁与当代修复. 经济问题, (11), 15.
崔正森. (2000). 五台山佛教史 (上/下).

en_GBEnglish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