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看我

同事间有时候会闲聊。“我喜欢…我不喜欢…”我印度同事Kanika经常喜欢来找我聊两句,偶尔“监督”我是否有关注给她的IG,希望我点评她当天的衣着,美瞳以及香水。她和我说,她觉得我们的manager不太喜欢她。她态度很积极,会通过送礼物等方式努力让周围人喜欢她。与之相对,有些人会觉得某个人不喜欢自己,因此自己也不喜欢对方。而我则对他人就是很不在意,虽然我也能从别人对我的行为做事等等推出别人对我的感觉。

我在试图寻找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格格不入找到一种聪明的不打眼的融入方法。尽管我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但如果别人的误解我对我造成困扰的话,我还是会努力去进行更正。但并不是通过把自己解释清楚的方法,而是通过证明别人的说法是错误的方法。不在意别人如何看自己,由此似乎可以转换成很多美好的词汇,比如不卑不亢。我看到有人自卑,因此消沉,有人因为别人的反击而激愤不已。

“不在意”这句话说来简单,但是好像很难说明白其中的道理,尤其是在“不在意”不是针对部分人,而是针对整个群体的时候。我们说在意别人看法的时候,这个别人其实指的是我们在意的,认为重要的人。

调整思考的角度是其中的关键——我们的存在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而非变成他人眼中更好的自己。 因此对自己实际具有意义的行为是将一切反馈与评价都转变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量,而非伤害自己的道具。同样我们对外的反馈,也是同理,我们的反馈是为了让他人更好,而非去鼓舞他人或伤害他人。这也是我理解的《道德经》中“以德报怨“说法的一种呈现。在《论语》则是针对这句话提出了反对意见,”以德报怨,何以抱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虽然我一直觉得孔子的境界要比老子低上一节,但我最近才对这句话有新的理解,有德的人因为拥有德所以并不会被怨所伤害,有德的人拥有德因此他会损有余而补不足。举一个不是到是否十分恰当的例子,比如普通家庭怕麻烦的穷亲戚,而富人则会主动做慈善。这里不探讨穷亲戚的人品,以及富人通过建立基金会来避税的问题。当人足够强大的时候,他人无法伤害到自己,反而心中会将善拓展出去。我看到别人对我粗鲁,我想到的不会是自己受伤,而是对方是否疲惫或经历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而心情不好。“以直抱怨”,只可能对“智者”有效,更多情况只能产生反效果,因此如果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那么不如闭嘴。

我常常觉得中国人很不快乐。因为儒家思想建立的伦理体系,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个人,而是像一个个轮子一样,人被包裹其中,人的价值在关系中决定。人们追求的并不是从自己出发觉得有意义,让自己幸福的东西,而是社会赋予的。我偶尔会对别人说,“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你太在意他人评价及态度。”但是效果寥寥,因为这句话本身所体现的价值和儒家文化(社会)的价值是相对立存在的。儒家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这些都是期冀人在有生之年建立能让后世也能不朽的评价,换言之,“他人看我”很重要。过去人读书求名利,如今的人求财求名,无非是随着社会价值走罢了。不在意“他人看我”听起来简单,其实需要一个人击破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然后把自己从掩埋状态发掘出来,这其实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_GBEnglish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