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當下正是Pandemic期間,我待業在家,除了買吃的外,鮮少出門。成天待在一個不到十平方米的狹小空間的感覺是十分壓抑的,這致使我腦中以前遊玩時的景象常不受控制得浮現。我發現我想念內蒙的草原了,想念巍峨的山川了。我想去徒步,幾個月待在屋子後,我亦想幾個月穿越在崇山峻嶺中,趟山間的清涼的溪水,摸索隱藏起來的碥石小徑,不停攀爬,在山中迷路,成爲一個野人。

蜀道就是在這個時候跑到我的腦中的。但我腦中蜀道這個概念還不足以支撐我的幻想,我發現自己除了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蜀道難』的頭一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外,給我的那個“難”的image外,我對它一無所知。於是我開始查找相關的材料。

倘若人寫的遊記那是最好不過了。這些蜀道有如此盛名,肯定有很多先行者已經實行了。我期待地用關鍵字“蜀道”+“徒步”在網絡上搜索,然而得到的結果卻不太令人滿意。

關於蜀道,在網絡上跑出來的大多都是關於一六年蜀道申遺的消息(四川政府曾努力爲四川部分的蜀道上的遺址打包申遺)。但是再找往後的消息就不多了,除了一七年的時候蜀道進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中後再無大的進展。沒有重視保護遺蹟等的報道,也沒有相關旅遊宣傳等。似乎蜀道除了歷史故事詩歌中寄存的的文化含義,殘存下來的實物只還零星得残存在幽幽小径與峭壁之上。那些在诗歌与历史故事中被驚歎在歷史戰役中留名的,都彷彿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隱藏了痕跡。

我試將搜索其中一些蜀道的名字拎出來單獨搜索也並沒有好很多。雖說古道本身在千年就飽受戰亂、河流改道、行政區域更迭等影響時興時廢。但是網絡上的消息如此之少,說明本身蜀道這個概念本身就被大衆所忽視,更不用提其在現代化中所遭受的破壞了。比如,距褒斜道被列爲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的時間不到十年,在古代被譽爲不朽功績的石門以及周遍無數名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就因石門水庫的蓄水而淹沒。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蜿蜒曲折而且易損的古道已不具有意義,新的道路在原有的道路上鋪設而且速度更快,更加結實,比如1936年隴海鐵路的修建。在這樣的過程中能留存下來的蜀道只是在偏僻的,零星的,沒有開發價值的地區而已。而即使是這些被藏起來的文物,也在新的旅遊開發中被再次破壞。根據乔珍(2011)的描述,許多古鎮被當地開發得煥然一新,古老的石像因表面的磨損被當地人用水泥重新美容,各種破壞不一而足。

大概是我性格使然,我喜歡在細節處流連(低效),而且愛鑽牛角尖。我想着即使道路被破壞,但我至少可以把路線描摹出來,雖然道路本身不在了,我沿着同樣的路線去體驗沿途的風土人情也是不錯的,看山、看水、品嚐當地的食物,聽聽當地的傳說。於是乎,我開始探索將這些現實中的點在文化意義上、歷史意義上以及地緣意義上聯繫起來的方法。拋開表層的東西,不因表層的浮誇與衰敗而掃興,而能看到更深層更廣維度的事物。我按照這個思路找資料,然後按照這個框架逐漸成文,然後放在我自己的網站上,也希望更多的人瞭解和產生興趣。

在瀏覽他們的遊記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這些景點的價值以及對於大衆遊客來的趣味性。既然有懷古的功能在,那歷史的變遷就更應該形象生動的展示出來。雖然古道大多已被破壞,但由古道所串聯其來的文化和故事卻可以通過傳說以及歷史研究的方式還原,利用考古發覺和地方誌將沿線的點串成線,一以貫之,那樣遊客會感到更有趣味性而且旅途更完整,歷史也會被遊客所重視並一代代傳承下去吧。

大家如果有什麼好的建議和補充(旅遊經歷、相關書籍等)也一定告訴我,我會非常感謝。

Reference

  1. 聂作平. (2010). 绝世遗存: 古蜀道串联起的雄奇大地. 环球人文地理, (3), 30-39.
  2. 乔珍. (2011). 一条任重道远的古蜀道——探寻古蜀道申遗之路. 中华建设12, 44-45.
  3. 杜曲雁(2015-11-09)青泥驿与故道.略阳县政协http://www.zx.lueyang.cn/info/1041/1528.htm

Back 蜀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_GBEnglish (UK)